我的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股票 操盘 概念股 科创版 B股 个股 点评 分析 财经 评论 热点 理财 外汇 期货 知识 炒股 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广东科达门怎么样 广东津门属于哪个市

2021-04-10 22:10:06 热点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仍在续写“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

罗文德,天津百里富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天津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

中国台湾网11月3日讯 (记者 王思羽)“你到大陆就是去‘找死’!”27年前,当罗文德计划登陆投资时,岛内个别“同行”曾给出如此“忠告”。但彼时在台湾南部经营铸造业的罗文德已没有太多选择,岛内的用工荒加上原料供应等难题,逼得他几乎没退路。1990年,几近背水一战的罗文德毅然登陆闯津门,现在回想起来,他坦言,“当时不可能毫无顾虑”,但理性盘算一下,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现成的工业人才、可就近获取的原料、便利的外销港口、充足的电力供应、适宜铸造业的干燥气候、扶持台胞的优惠政策,投资兴业的主要因素天津几乎一应俱全,“要嘛有嘛”。一番实地考察加上细致的商业前瞻,罗文德毅然下定决心:没什么可怕,未来就选大陆,选天津!

转眼间27年已过,如今,罗文德在天津开办的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人民币,他本人亦成为天津台商的领航人,被推选为天津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下简称天津台协)会长。而今再谈起当年给出“别找死忠告”的岛内业者,罗文德淡然表示,数年后再遇对方时“也算做出了回应”。当然,话也不好讲太重,毕竟再碰面时,对方早已在业内失去了生存空间。

罗文德在自己办公室旁的产品展厅里,向来访的外国客户介绍自己的铸铁锅具产品。

从阿里山下到天津 越过艰辛是彼此交融

事实证明,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投资登陆抢占先机,根本不是什么“找死”,但也确实需要非凡的魄力与坚韧的毅力。如今,坐在宽敞明亮、陈设考究的会客室,回忆事业初创的艰辛,罗文德仍不住感慨当时的种种不易。从地处嘉义阿里山上山必经之路的温暖老家来到海河之畔,大陆北方的气候、饮食等都让他颇难适应。“刚来的时候睡在工厂,房间是楼梯口一个不到6平米的楼梯间,洗澡要靠工人提水,空调是买了个旧的,重新整修的。”

初来乍到时吃不惯当地饮食的罗文德深深记得:“刚来时连方便面都还没有。早期出远门时,买一疙瘩米饭,没有饭盒,就用最薄的塑料袋装,再买五毛钱花生米,一瓶啤酒,那时乡下还没有罐装的。就这样在车上配着吃,也吃得很高兴,饿了嘛。”

除了饮食起居,更难忍受的是气候差异。自小在温暖湿润的岛屿长大,罗文德说自己来津前从没见过下雪,一开始见了高兴又新奇,后来才意识到当地气候比起嘉义老家实在太过干燥,“不了解这边的气候,也不懂得保护,太干燥皮肤就会起疹子。”他撸起袖子向记者展示,时至今日手上还留有斑斑点点,“那时起疹子抓的”。

罗文德在大陆的事业最初是由租赁国营厂起步的,“国家财产只能租赁,不能买卖。1990年我来考察时,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几个国外商家跟我竞争,但毕竟两岸同文同种,国营厂最终还是租给了我。”

厂房总算有了着落,但随后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罗文德发现,国营单位留下的干部与新来的“台湾老板”思路并不一致。意识到与大陆干部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他立即行动,有时跟大家开会交流到很晚。“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还是容易沟通,经过磨合阶段后就很顺利了。”据他回忆,当时的国营厂基础很好,只是在外贸领域相对封闭,没有订单很难启动。在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并与大陆员工彼此融入后,“产量很快就几十倍翻起来了”。

罗文德至今清楚记得,创业初期,为了寻找优质生铁作为铸造原料,他曾多次前往山西、内蒙等地。“一趟出去就是两千公里,住都不住就回来。”他说,“那时开车进山区,从零下1度开到山里零下9度,假如摔下去就是山崖,人就找不到了。”

回首来时路,他感叹,那时吃的苦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有,“但来这里就是要打拼,要享受就不来这边。天津干燥,适合铸造业。虽然环境苦一点,但竞争力十足,还是能撑得过来。”

相比事业初创的艰难,融入天津当地生活的过程则要轻松、自然得多。在这方面,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一衣带水的骨肉亲情,成为了两岸人民彼此融入的天然纽带。罗文德记得:“来天津第一件事先拜妈祖,天津叫娘娘庙。也去了古文化街、五大道,看具有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内涵的遗迹。”初到天津,尽管当地年长者的天津话不是很好懂,但毕竟同根同源好接地气,周围百姓对台胞也友善,想融入社会并不困难。

27年的融入打拼,如今的罗文德几乎算得上“老天津”,并在生产经营、生活交往中以天津为中心,与大陆多地的朋友建立起真挚情谊,也植下深厚的人脉,“当初接触的当地供应商、设备厂商中,很多早已变成好兄弟,天津叫铁哥们儿。现在我每年吃的大闸蟹都是他们送的。我这边阿里山茶也照送。这不是送礼的问题,是情感的问题。”另外,罗文德也谈到,多年来,自己的企业与大陆员工也建立起感情,“他们知道我们不容易,从潮湿的岛屿跑到如此干燥的地方来,也认为我们不简单,大家彼此都有情感。”

最近几年,天津台商为寻求转型升级开始不断“走出去”,更无形中扩大了人际交往,“现在的铁哥们儿里大陆朋友也不少,天津台协与大陆许多地方的商会都有频繁互动。大家有共同语言,甚至有共同信仰”。罗文德举例,大陆湖北武当山与家乡供奉的都是真武大帝。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神缘一脉,也成为台商融入大陆、交友结缘、拓展人脉的桥梁,“很多人脉也是因缘,大家通过宗教交流变成好朋友。如今湖北一带的台协、台联,都是很铁的朋友。”他说。

当然,对比今日的事业兴胜、交游广阔,27年前初到天津的罗文德可谓白手起家、举目无亲,更别论营商的人脉资源。茫然四顾之时,所幸得到当地台办的帮扶,罗文德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台办会引荐很多天津文化,让自己有机会与宗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变成好朋友,并逐步打开关系网。“台办是我们的娘家,台资企业在这边任何大小事都是通过台办(协助解决),到今天也是一样。”

罗文德的家乡特产阿里山茶,是其馈赠大陆好友、天津哥们的常年必备伴手礼。

推动“两岸故乡”融合发展 津台人民越走越亲近

凭着坚韧的打拼精神,并借助大陆的政策、资源,以及同文同种的亲缘优势。罗文德自1990年融入天津,一路发展。1998年,他正式将公司扩至位于天津武清区(当时为武清县)的上马台镇,并先后成立了百里富与和信昌等三家公司。如今,三家工厂坐落在占地20平方公里的武清工业园内,年营业收入超过5亿人民币。

“刚来的时候当地不是这样,附近只有一条路,一个烟囱。”罗文德介绍,当时,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上马台镇仍以农业为主,交通并不发达,老百姓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罗文德来到后, 看准上马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开放招商政策,1998年,他将企业部分产品正式迁移到这里,并成立天津百里富工业有限公司。当第一座现代化厂房在上马台拔地而起,当地人的生活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农民种地一亩年收入大概是400元,而当地村民到百里富工作一个月收入最起码千余元。用上马台村民的话说,在百里富上班,没结婚的比较容易找对象,结过婚的也会更有保障。

此后,借着政府政策和各项扶持措施的春风,百里富发展十分顺利,罗文德在当地的企业也由一家扩展到三家。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信条:“自己发展,更要带动大家发展”。百里富的事业风生水起后,罗文德建起“上马台工业小区”,并以自家企业在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发迹的经历,先后吸引10余家关联台资企业到上马台投资设厂(其中仅一家制作涡轮增压器的铸造业台企,总投资额就达6亿人民币),助推了当地工业园区创建成立。从头到尾近20年间,上马台的工业园区由2.6平方公里的乡工业小区,先转变为镇工业园区,再发展为10平方公里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直至成为今日占地20平方公里的园林式汽车产业园。

罗文德与自己的老弟兄,百里富总经理蔡再展多年间拉来大批台企及配套企业落户当地,带动当地工业园区发展。

产业园区的发展自然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今,园区周边二线交流道开了高速出口,驱车驶出园区5分钟即可上高速,快速到达北京。此外,随着园区的扩大,当地对周边的9个村进行拆迁,将土地由原先“你一亩我一亩,你养鸡我养狗”的散乱使用格局,转变为集中发展工业产值。与此同时,政府在园区周边则盖起100多栋卫星信号、互联网、现代化社区管理一应俱全的回迁大楼,让原先住在附近的村民通通搬进现代化高层建筑。现在,附近住户的老人们再不用下地干农活,主要负责在家抱孙子,子女们则多在园区上班,工作安稳、收入稳定。

罗文德的企业发展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眼见百里富真的“富了百里”,他才敢笑着承认,当初之所以取名百里富,却有希望让方圆百里全都富起来的意思。

不仅以自身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协助当地招商引资(登陆至今,罗文德助天津当地招商引资约50亿人民币),在天津的日子里,罗文德始终积极投身公益,不忘践行台资企业在大陆壮大发展过程中,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办公室里,总能发现教人向善的书籍。公司各部门办公室内,台湾慈济基金会圣严法师的善语也到处可见。

早在企业成立之初,罗文德便经常带着员工深入困难家庭走访慰问,甚至顶着严寒将粮食送到老乡手里。在企业里这样的活动被称为冬季发放,企业会配合慈済团队到相对艰苦的地方进行物资发放,公司所有的厂长、科长甚至员工,各级台籍陆籍干部都要扛着面粉、干粮、保健品,亲自送到山区老人家里。罗文德则挨家挨户进山跑,看是否家家户户都有领到,并了解老乡们的困难与需求。

在企业内部,得知哪位员工家的孩子上大学,他常会亲自去了解每家的具体情况,遇到家庭条件艰苦的,也总会施以援手。假如遭逢老员工病逝一类重大变故,企业即会安排病逝员工子女进入公司。“这是内部惯例,决不能让员工家里断了收入。”罗文德说。就这样,类似大陆老国企“替父上岗”般富有人情味的关怀方式,也在台资企业得到了传承体现。此外,罗文德的企业还时常带领企业员工去周边的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和儿童。

2014年,在庆祝天津台协成立20周年的当天,百里富公司没有搞大型纪念活动,没有举办联谊会,而是以倡导员工无偿献血的特殊形式进行庆祝。早上七点半,来自市血液中心的三辆流动采血车上,挤满了等待献血的人。如今,献血已成罗文德企业干部定期参与慈善的“必选动作”。他期盼将台湾民间社会的向善力量,通过企业员工传递出去,让慈善精神成为两岸互动、融合的纽带,“公司的台干、台青必须传承下去,每年台青都要维持这样的活动”。罗文德本人更身先士卒,至今累计献血量已达20000cc。在投身公益的路上,他以实际行动感召着员工,也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两岸人。

在他的率领下,天津台协的企业家们多年来持续资助了百余名天津的优秀贫困中小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其中特别优秀的还被资助完成大学以上学业直至就业。

罗文德在大陆捐资助学的经历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彼时天津台协大规模铺开慈善活动,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帮助孩子,资助教育。当年,在教育部门协助下,罗文德发动上马台当地及周边台商每家出资约100万,协助当地中学扩建,并在当时市内相对贫困的两个区县“认养”了105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资助他们读书升学。如今,自己“认养”的孩子有正在读研究生的,也有在沈阳读大学的,孩子们顺利考上大学还会收到“台湾爸爸”给买的电脑。罗文德表示,作为台协会长,自己有责任率领在津发展壮大的台企,将爱心回馈给天津。

过去的20多年间,大批台商扎根天津,融入当地,不但见证天津与台资企业的共同发展,更早已将天津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百姓融洽互动,建起情谊。作为当地台企的牵头人,罗文德不时听到类似的故事:有些青年台商初来乍到,根基尚浅,只得在商场里先经营个小门面,试试水温。得知经营者是台湾同胞,天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特别前往关照,让年轻的台湾业者深受感动。

更加令人动容,甚至震撼的是,至今已在津成功举办七届的台湾名品博览会,每年在梅江会展中心举办时都会呈现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4天的展会最多时来了50万人。”罗文德介绍,每年都有展商最后一两天卖断货,商家举着“商品已售罄,感谢天津市民热情支持”的字牌向百姓道谢。在他看来,这既代表天津人对台湾商品的认可,也是津门父老对长期融入当地的台商台胞,给予的捧场、认同。

不仅如此,在台协的协助运作下,一次次成功举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也不断增进、激发着天津民众对台湾的了解与向往,“因为认识了台湾产品,进一步了解了台湾,进而想去台湾感受”。时常往返于津台两地的罗文德回忆,直到一年半以前,天津的赴台游仍是红红火火,直飞台湾的航班上,赴台旅游的乘客每天都坐得满满当当。

“我有两个家,一个在阿里山下,一个就在天津。”对罗文德而言,老家嘉义是生长的地方,30几岁来天津打拼27年,昔日的异乡如今俨然已是第二个家乡。他深深感谢天津这片助他事业兴旺、尽情挥洒的乡土。从借助天津的优势、资源创业发家;到转而带动地方经济,惠及企业员工与当地百姓;再到弘扬公益,促进台商与当地融合,继而令天津百姓认同台商、捧场台湾,近30年岁月里,罗文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两岸故乡”人民的情感交融、融合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

罗文德办公室玻璃窗外的草坪中两个水池被他精心设计成“中国版图”形状。远处则是上马台工业园区内的工厂厂房。

台企掌门人栽培大陆徒弟 带出大陆老板

27年发展至今,罗文德麾下企业现雇有员工2000余人,绝大多数为大陆人。企业经营中,除了公司信誉、产品品质,罗文德最注重的还有工厂的自动化,节能减耗、环保改善,以及员工的福利保障。

现在的罗文德更多时间埋首在台协事务里,每天只是与自己各家公司的经理碰碰面,具体事务基本放权给他们打理。但他偶尔也会走进厂区,查看一下生产情况,顺便与自20多年前国营厂时期,就一直跟随自己的大陆老师傅们打打招呼,“鋳造模具完成前,都要由他们最后修饰、把关”。

多年的生产经营中,罗文德不断将专业知识、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传授给公司干部,并不断培养其直面困难、勇于打拼的毅力与担当。他介绍,自己辖下企业早期有台干30余名,到如今常驻的仅剩7、8人,空出的职缺全由大陆干部顶上,“许多大陆干部,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尽管如今“桃李满公司”,但早期栽培大陆徒弟的历程可并不容易。早年间有一次,罗文德路经会议室外,无意间听到干部们开会研究的议题竟不是“明天如何交货”,而是如何跟董事长解释交不出货的原因,大家如何强调困难,应付董事长,听得他又好气又好笑。

第二天,罗文德找人写下一行毛笔字贴在墙上:“我请你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叫你来出问题让我解决的”。没多会儿,“有备而来”的干部们来了,还没来得及吐苦水,罗文德默不作声朝墙上一指,年轻干部们先是一愣,而后面面相觑,继而退出房间解决问题去了。

一名企业家多年间培养出个把管理干部并不稀奇,但带出大批同行、老板跟自己竞争,这就不多见了。记得一次,罗文德在广交会逛展,不停有展商上前打招呼,还见面就叫“董事长”。罗文德看着一张张“半生不熟”的面孔有点懵:“啊,你是?”“董事长,我是百里富出去的”;“董事长,我原来是佳利福的(佳利福:罗文德登陆初期,转往上马台前创办的铸造企业)。”原来,这些年不少津外人才来到罗文德的企业,工作久了便掌握娴熟技术,甚至晋升为工程师,此后恰逢自己家乡出现发展机会,具备政策优惠、土地资源,不少人便返回原籍自立门户,与罗文德成为同行的同时,也将先进铸造技术带到了各地,甚至带回了大陆的乡镇。据罗文德回忆,登陆之初,大陆一家做铸铁锅的同行都没有,如今却有上百家,“其中一大半都是我的工程师。很多来我这边学学回去就干,到现在都跟他们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面对上百同行的崛起竞争,且多数是自己带出来的,罗文德十分坦然:“我无所谓,企业就是要面对竞争。市场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假使市场全是我的,我可能会不断退步。”

罗文德率大陆干部视察生产线。

倾力服务两地交流 “我请天津娘娘回家乡”

如今的罗文德真的很忙,忙到电话接二连三,访客源源不断,时间几乎是碎片化的,台协的各项事务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心力。尽管如此,他每天仍沉稳自若地调处着各项事宜,紧凑而有序地忙碌着。

采访中,一通电话打进来,罗文德告诉记者,对方是一位目前人在广东,从事水稻种植研究的台湾蔡姓农业博士,未来可望到天津宝坻区实验稻米种植,“现在种植稻米,下面是养蟹养泥鳅,蔡博士是在实验改养殖澳洲小龙虾”。近期,罗文德正借助天津台协的平台,搭桥运作此事,盼望未来天津百姓能吃上当地出产的“虾米”,“上面种水稻,下面养小龙虾。”

罗文德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他返回嘉义老家,或是自己在岛内相对长期居住的台南,时常会演变成“探亲休假”变“连轴会客”。当地希望登陆发展的企业、青年排队前来寻问大陆情况,寻求建议、协助,罗文德也积极运用天津台协的平台,帮台湾乡亲排忧解困,为津台两地各界的合作发展搭台助力。

他透露,近期不少登陆无门的岛内生物科技公司、高校、农业精英纷纷上门求助。比如台湾很多中小企业有很好的产品,但当遇到竞争又没有市场时,销路就完全阻塞。“离他最近又最容易被接受的市场却进不来,非常痛苦。”好在扶助台湾中小企业登陆壮大,打开通路,一直是天津台协努力的目标,对方虽然“病急”,但总算投对了医。

除中小企业,近一两年,想登陆发展的退休农业博士、技术人员也频频上门。“台湾是精致的‘小农’,登陆后就可把精致融入‘大农’,很容易产生效益。”看准了岛内农业的“痛点”与登陆商机,罗文德带领的天津台协自去年创建起津台两地农业合作平台,并举办研讨,将精致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结合,促成台湾技术人员与大陆农科院、食品集团、品牌对接整合。今年9月刚刚结束的论坛上,共签订13项战略合同。未来,天津台协还将积极促进津台农校交流,“学生交换、教授交换、经验交换,这才有意义。”罗文德说。

在两地学术交流方面,天津台协也积极牵线,推动两地师生互换。罗文德介绍,目前在天津高校就读的台生,读的多是医科专业。如今天津市内很多专科医院都有在当地读完博士、硕士的“台湾医师”,不少就是台商子弟,来的时候读幼儿园,如今在本地学成毕业,治病救人。未来,天津台协将在台办协助下,让在津学医的台生毕业后有更多机会走入产业、医院中去,为天津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初到天津人生地不熟时,罗文德借助两岸神缘一脉的契机打开了交际缘,如今他也抓住机缘,为津台宗教文化交流尽上一份心。他告诉记者,天津的妈祖文化活动自己每年都参加,如今台湾老家庙宇供奉着一尊“天津娘娘”,是今年请回去的。“神像是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做的。一共做了两尊,一尊供奉在佛光山,是我亲自护送回去的。另一尊就送给了我,供奉在家乡的庙宇。”从27年前来津第一件事拜妈祖,到如今请“天津娘娘”回家乡,罗文德见证、亲历着津台两地生动、热络的文化交流。

但要说对两岸交流起到最大推动作用的,罗文德认为,还应数2008年开始的两岸直航。直航后,两岸人民交流更密,往来更多,互动更快,心也更近。他表示,因为有了直航,2008年起很多在大陆关怀照顾过自己的领导、朋友便有机会更便捷地实地走访台湾,“他们到嘉义、台南我必须当东道主。请他们喝喝阿里山茶,尝尝嘉义鸡肉饭,叙叙旧,真正了解一下台湾的农村。”罗文德说,天津的朋友到台湾融入得特别好,一起吃点特产聚一聚,大家的情感更深了。

如今两岸直航班次很多,他经常两岸往返,朋友企业周年庆、回老家看亲人,随时说走就走。相较直航前一趟回程就要奔波一整日,现在的返台行程已令他基本“无感”,跟去广东没什么差别,都是三个多小时。

罗文德接受中国台湾网记者专访。

助台青登陆创业 教后辈识祖先牌

现在每次回到岛内,经人引荐拜会罗文德,询问大陆“钱景”、登陆发展建议的子侄辈青年不在少数。对此,罗文德总会详细询问对方具体打算做什么,再评估是否适合在当地发展,一番慎重把关后才给出建议,“希望他来了能在大陆生存下去,不符合还硬来反而害了他。”罗文德强调。

假如确实可行,他会将创业者介绍给天津台协青年会下设的两岸青年创业中心,由协会内的台青全程接洽、辅导。“我的台青会从头到尾给他们讲。我自己讲的也不一定就是现在年轻人想要的东西,只是一种经验传承。”罗文德认为,新来的台青若想真正适应、融入当下大陆社会,就应向登陆较早的“台青前辈”多取经,新老台青彼此分享大陆经验,可能比自己讲的效果更好。

话虽如此说,已闯荡大陆近30年的罗文德还是总结出一套“金科玉律”,赠予登陆打拼的台商台青。总结起来,他认为,台商若想在大陆良好发展,一定要有意识地搭乘大陆高速发展的顺风车;此外,生产经营必须接地气,跟在地相结合,与青年多融合;更重要的,无论是台商个体还是台湾总体经济,想要积极向好,就必须立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罗文德指出,眼下广大新老台商若想把握商机,最终还是要放眼“一带一路”。“台商的经营十分多元化,什么产业都有,很容易与‘一带一路’相融合。”他说,一旦随“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来到周边庞大的新兴发展市场,台商又将迎来新一轮广阔商机。此外,台商应时时留意国家重大发展政策,捕捉身边商机。例如立足天津的台商,就一定要关注京津一体化协同发展,还有即将崛起的雄安新区,“事实上就在天津旁边,未来可能比深圳还大”,在大陆多年打拼的经验告诉罗文德,大陆不同于台湾,“只要政策一定,随后很快就会做起来。就如同前些年的高铁建设,那时总觉得不可能,怎么可能通到那边(相对边远的地域),但结果是,你都还没想完,人家已经建好了。”

对于登陆年头尚短的台湾青年创业者,罗文德反复给出的忠告是,一定要跟本地结合,“我经常告诉他们,你永远不能离开本地的青年,有些事你自己不一定做得到,但你们加起来就是一百分。”在他看来,两岸青年的教育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结合起来却刚好优势互补,“现在很多成功模式都是这样。”依他观察,台湾青年在与海外对接方面表现或更胜一筹,但要应对本地的关系与事务,“他们不懂,也不太敢”。罗文德期盼,面对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两岸年轻人都能携起手来,“你们把优势加起来,就可以去走‘一带一路’。”

近年来,随着天津不断加大力度扶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罗文德与台湾青年一辈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多。采访中,罗文德讲述起这样一件事。他登陆后曾查阅族谱,得知自己是族谱上记录的家族第十九代人,而罗氏先祖当年是跟郑成功一起到台湾的,家族祖籍为今天的漳州平和县。罗文德介绍,在台湾的农村,每个家庭一定会供奉祖先牌,牌位上除先祖姓氏等,还会写有几个字,那其实是以县为单位,记录的家族祖籍。“我家写的是‘平和’。以前不懂,以为是‘和平’,人往生了要‘和平’嘛,实际是代表漳州平和县。从祖先牌和墓碑就可以知道自己真正是从哪里来。”他谈到,台湾农村盛行土葬,每个墓碑记述的家族足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大陆各地的县。现在他常常问台湾的年轻人,你们回家时有扫过墓吗?再有机会扫墓时不妨留意一下,“那几个字就代表你先祖在大陆的足迹。”

罗文德介绍,中华民族的祭祖文化在台湾农村一直保留得很好,逢年过节家家都要祭祖。“除端午、中秋、中元节等,以前农村每逢‘三月三’‘四月四’都要扫墓。我爸爸家六个兄弟,每一家都要挑着担子到坟前祭拜。”只是后来工业化发展以后,村里年轻人都到大城市打工了,逢年过节回来少了,扫墓的只剩老人。老人走后,祭祖文化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鉴于此,罗文德偕家中亲属在家乡修建起家族的纪念园区——孝亲园,让后辈、青年在祭奠逝去亲人的同时,也铭记祖辈父辈的辛苦打拼,缅怀先祖,传承孝亲精神,“大家看了常常都会流泪”。

在百里富公司办公楼前的花坛中,也有一处特殊的园景。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大的砌成大陆的形状,小的砌成台湾的形状,中间一条浅浅的水流,将“大陆”和“台湾”连结在一起。罗文德指着这处园景介绍,这寓意台商借着大陆的资源发展,大陆是台商发展最稳固的基石,也象征着两岸水乳交融,筋骨断不了。不管将来如何发展,一定要让所有员工、台干了解、认同,也借此教育所有台湾青年:“我们是中华民族,要慎终追远。”

当前,大陆发展的新形势摆在面前,“新形势造就新机遇,也造就新台商”,罗文德常勉励青年台商承担起新世代的责任。“不管你们将来如何发展,都要立足在大陆,这就离不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他寄望新一代大陆台青,都能肩负起促进两岸交流的责任。

当然,他也不忘提醒青年一辈,大陆自1994年出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来,不断加强保障台商合法权益,让台商投资愈发安心、便利。但反过来,国家现在一切依法办事,新来的台商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一定要遵纪守法。另外,对于协会方面不断协助岛内青年来大陆创业,罗文德坦然表示,自己在商言商,绝非替谁帮腔,“能不能做起来都是有数据、经验(作支撑)的。”他指出,“对商人而言,到哪里能不能发展,只要来转一天就心知肚明,一切都是明摆着的。”后续,盼有更多的机会将台湾年轻人介绍到天津创业、交流,也希望台湾能与大陆和平发展,优势互补,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罗文德坦然表示,自己在商言商,绝非替谁帮腔。

喜着大陆忧着台湾 寄盼“两岸家乡”共享发展

今年适逢两岸交流30年,半个甲子的光阴里,罗文德作为登陆天津昨早的“四大台商”之一,见证了其中27年的变迁,亲历了大陆的飞速进步。用他的话说,现在大陆的发展几乎让人感觉“快到追不上”。“刚来天津时别说高铁,从北京到天津还需要路票”。他至今记得,当年在北京友谊宾馆前买油条,对方还朝自己要粮票,“有粮票给打折,三毛钱。没有粮票收五毛。”1990年见证天津发展至今,罗文德说,这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

近几年,罗文德也常跑大陆三四线城市,深感这些地方公路、高铁等基础建设发展之好。对比早年到北方省份寻矿时的见闻亲历,顿觉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当年住在县城的招待所里,柜台打电话来,嘱咐睡觉时把钱财放在床边,最好把沙发顶到门上。去找煤矿时,住处旁边是煤场,晚上睡觉时得把毛巾弄湿盖在鼻子上,否则早上起来鼻孔都是黑的,车在外面早上起来一层煤灰。”今昔对比,翻天覆地。罗文德感叹,现在看到祖国发展得这么好蛮欣慰的,“唯一遗憾的,就是当前两岸关系没有因为这样变得更好。”

他例举说:“服贸没过对台湾影响很大”。假使服贸生效,台湾的农业、养殖业、食品等很快就能在大陆占据大份额市场。好在ECFA抢先签成了,让一些台湾产业占据了很大发展优势。

近年来,罗文德始终十分看好大陆北方的冷链物流发展,且天津原本已经实现台湾农产品8个小时进关,当天提货,“可惜两岸冷链物流没有持续做起来”。他指出,天津辐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冷链物流市场庞大,台湾的冷食品、鱼制品如能快速进关登陆,将有很广阔的市场。可惜服贸没过,让台湾错过了很大商机。

罗文德指出,其实,大陆的快速发展对台湾帮助很大。反观昔日风光无限的“亚洲四小龙”之首,如今却遇到诸多发展难题,岛内经济“闷”到不行。营商几十年的他不明白,今天的台湾执政者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些“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切断台湾的经济活水。但他深知,台湾的经济低迷,大家不好做生意,尤其年轻人收入低,压力大到不敢生孩子,社会逐步走向老龄化,长此以往将陷入十分不利的恶性循环。

“台湾很多很优秀的年轻人,基本没有发展机会,包括科技产业。”罗文德发现,现今的台湾执政者及部分媒体,总喜欢把这些年轻人导向做面包、卖珍珠奶茶、开咖啡店,“这些有多少科技含量?对提升台湾的综合竞争力有多大影响?不过是过日子糊口。你是跟着‘一带一路’出去,还是去夜市摆摊卖小吃?”,罗文德连声问。然而,如今的台湾执政者对此似乎没有总体规划。

据罗文德介绍,现在越来越多不甘心在夜市摆摊的台湾年轻人愿意选择登陆发展,而台湾的出路,最终也还是要靠与大陆的结合,关键是看如何“磨合”。但无论如何,台湾若想经济好,就一定要立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0月18日上午,中共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对台论述中强调,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总书记还谈到,大陆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并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次日上午受访时,罗文德主动谈起了十九大报告,他认为,总书记的对台论述体现了很大善意,丝毫不显刻薄,“就是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常年关注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罗文德深知大陆的对台方针一贯而明确。如今,最大的善意已再次重申,就看台湾执政当局如何作答。他告诉记者,自18日下午起,大陆各片区台商的微信群里,有关总书记报告的资讯便被不断转发分享。整篇报告中,台商们最关注的除对台部分外,便是国家下一步的经济、产业政策走向相关内容。

19日下午,罗文德邀集天津台协重要干部,召开了十九大开幕后的首次高层临时会。会上,他除了处理协会日常事务,并就辅助台青创业、协助在津台商转型升级等相关工作进行裁示外,还做出布置:待十九大结束后,将召集所有干部召开应对会议,商讨在津台商未来应如何积极响应、配合十九大方针,推动两岸民间、商贸交流。

罗文德召集十九大开幕后的首次天津台协高层临时会,除裁示协会日常事务,也为台青创业辅导“把脉”。

尽管在津安居已近30年,但对现在的罗文德而言,能够连续多日待在天津家里的日子并不多,“很多时间都在两地跑,有时每天都有会。一个地方来回总要两三天,一个月又能有几个两三天。”罗文德出差有个原则,但凡是5、6个钟头内的行程必定乘高铁,不坐飞机。对于大陆高铁的先进、便捷,罗文德赞不绝口:“也不用麻烦接待方接来接去,高铁站都离市区比较近。旅游、出差,本来不可能去的地方现在都能去。”另外,中国高铁面向海外“走出去”的战略非常正确,“很容易融合当地的需求。”罗文德说。

受访中,罗文德告诉记者,现在大陆百姓乘坐的高铁列车中,不少车次上的空调设备,以及耐寒耐热的关键螺丝都是台资企业铸造的。从这个角度讲,如今驰名世界的中国高铁,算得上两岸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亦是近30年来广大台商融入大陆,共同打拼的生动见证。相信随着海峡两岸的融合发展,两岸人民情感交融的日益加深,搭载两岸关系的强劲时代列车势必冲破迷雾,驶出阴霾,开往春风化雨的下个30年。(完)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

我的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