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韩理)讯,临近年底,随着调仓换股的预期渐浓,前期资金锚准制造业龙头的打法已经出现高估值的问题。同时,上周周期类个股时有表现,但“信用债”风波之后,有关“顺周期”行情的分歧也开始加大。
作为从研究“周期股”,走向研究新能源、高端制造、医药、TMT四大能力圈的基金经理,永赢基金经理于航对当下的市场分歧有一定的发言权。在他看来,目前“顺周期”行情偏技术层面,未来A股仍然将以产业升级作为投资主线。
坚守四大能力圈
就任职时间而言,于航并不是一位经历特别丰富的基金经理,但他是一位执着于在能力圈的基金经理。
在此次采访开始,于航在说到自己的研究行业时直言:“如果按照证监会的分类标准,我研究的行业80%是属于制造业。具体领域上主要以医药、新能源、光伏、TMT为主。我并没有刻意去聚焦这些领域,可能是和我学习的专业上有点不谋而合。”于航是复旦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的博士。
对于自己的能力圈,于航有非常清晰的认知:“我的能力圈在制造业领域,其他领域需要破圈难度比较大。个人在投资方面想要破圈,不但需要总结成功的案例、学习研究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要吸取一些失败的教训,目前除了制造业之外,我还在向服务业和消费行业拓展。”
对自己仍在破圈的领域,于航显得非常谨慎,“服务业和消费在近几年属于‘牛市行情’,算是‘躺赢资产’,买进去持股体验非常好,几乎没有失败的体验。因此相关失败经验总结很少,导致不太敢重仓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持续关注,对我来说不断积累失败的经验很重要。”
今年6月,于航从中海基金转会至永赢基金,并接手了永赢智能领先混合。结合永赢智能领先的二季报和三季报,这只基金在于航管理后,持仓出现了大幅调整。他解释称:“首先,之前的持仓在我的能力圈之外;其次,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所以我觉得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选择行业中的龙头公司
在坚守能力圈的基础上,于航也有一套自己的选股逻辑。
于航非常看重一家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我比较喜欢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行业,增长也不需要特别快,但有一个龙头公司竞争力在不断的强化,份额在提升,又没人能够对它形成挑战,这样的行业格局非常好。”
这对于一家公司的护城河会有极高的要求。对于公司护城河的标准,于航也有自己的理解。“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护城河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跟财务有关系,跟股权治理有关,甚至是跟品牌关系。不过于航认为,这些指标最终都会表现它的市占率上,一家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是否在逐渐提高,市场份额是否在逐渐上升。”
他举例道,有些公司已经占到这个行业绝大部分份额,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已经很难再有所突破。但是在这个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受益于该公司的龙头地位,从而改变一些原有的商业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公司的ROE、净利率等。这也是可被纳入选股范围的。
此外,于航也会关注公司的财务指标。“在财务指标上,我会重点关注研发费用投入,以研发为驱动的公司一般在研发投入大约在10%,这一标对在对标特别大的制造业时可以相对降低要求。另一个关注重点是现金流,会关注一家公司经济现金流是不是真的好于净利润,应收账是否较多,资本开支是否比经济效益还要高,自由现金流是否为正。此外,在财务指标上还会关注历史的收入增长、毛利率的趋势是否持续增长,如果这一数据趋势向下的,说明这个公司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在变差。”
“顺周期”为短期行情,科技成长超额收益将维持
虽然年底基金调仓换股风声不断,但当下半导体,白酒,电子消费产业链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行业龙头仍然享受较高的龙头溢价。于航认为,龙头溢价是否过大,要从行业空间以及产业方向上综合判断。
“龙头溢价我觉得是应该的。就说买房,你觉得上海的房子,还是老家房子升值空间大、概率高?肯定上海房子给高溢价,直到大到严重超越了其内在价值。”他表示:“如果这个行业在发展,公司空间很大,距离天花板还是非常远,它的溢价可以一直很高。”
而除了简单的空间与规模外,于航认为,对行业龙头的判断还可以基于两点,即判断公司的行业竞争力是否遭到削弱,以及判断公司上下游议价能力是否持续增强。
对于A股未来的前景,于航表示,虽然他长期看好A股,但并不认为A股的未来会在以金融为大权重的指数行情下体现,结构性行情仍然会是A股的主题。
“从指数上看可能是个慢牛的走势,但是对一些个股来说就不是了。”
于航解释称:“其实17年之前A股是没有成长股的,基本上是找不到的,因为那时候所有行业里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现在的好公司都逐渐上市,以前医疗器械、锂电池也没有龙头公司,现在都有了;一些以前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也逐渐回来了,这跟资本市场改革有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时代,我觉得时代就是不能辜负的,就是要做成长股。”
而对于科技成长股是否会延续超额收益格局,于航依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消费本质还是驱动产业升级。个人可支配收入在提高,有了钱去消费,但有钱的前提是制造业要升级,不能还是原来的落后产业,那些产业不可能让收入产生飞跃,因为人均生产率是有上限的。要想通过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这个大的背景一直都在,所以我觉得短期都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