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部开发20周年,年中,有一则异常重要,但是又不为太多人关注的新闻:在提出“西部大开发”的20年后,中央再次对西部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这则新闻异常重要,因为这是自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后,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
中央再次对西部大开发做出战略部署的原因不需要任何人去猜测,因为在文件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年前,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其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20年过去了,西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仍是比较落后的。
2000年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海运成本比较低,大量的企业在东部地区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崇山峻岭密布,建设成本、交通运输成本等比较高,发展的则相对比较差。
虽然西部发展的不如大家想象的好,但是西部对中国的作用是东部地区无法取代的,因为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有了西部,我们的战略生存空间就能无限的扩大。
正是因为西部的崇山峻岭让我们有了回旋的余地,才让我们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因为西部的崇山峻岭才让共产党在国民党的打压下生存了下来,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曾叫嚣道:三个月占领全中国。
然而,直到日本战败,日本所占领的区域也只局限于东部地区——即使在靠近东南的沿海地区也始终没有沦陷,就是因为那里有崇山峻岭的保护。
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靠抗美援朝余威从苏联获得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156项工程),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1958年的时候,中国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与中国的核武器和核潜艇,苏联没有给。相反,苏联还想从军事上控制中国,中苏开始交恶。
同时,由于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让美国丢尽脸面,中美关系也差到了极点。
在苏联和美国的“夹击”下,中国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发展核武器。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中国从1955年就开始不惜国力的秘密研究原子弹。
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1964年初的时候,中国原子弹同步聚焦技术取得突破,原子弹研究成功已经指日可待!
所谓的“原子弹同步聚焦技术”指的是:大量高效能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将内心里的核燃料压缩后产生核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
这是一个顶级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这个技术取得突破后,那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核心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剩余的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自然不希望中国拥有核武器。
4个月后,也就是1964年4月14日,美国白宫起草了一份绝密行动文件,准备对中国的罗布泊核基地实施打击,彻底摧毁中国的核设施。
美国设想的方法是:台湾出动特种部队,由美国出运输机和保护,直接对中国后方的核基地进行袭击。
美国的这个绝密计划后来被中国得知,当时的中国获得了这份绝密计划的内容。
最终,美国还是没有敢实施这个计划。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从别人的“船坚炮利”,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
然而,这个时候,国际形势暗潮汹涌,美国策划了“北部湾事件”,准备入侵越南,中国周边形势立刻恶化。
新的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在这个背景下,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核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了积极备战。
1964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毛主席明确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工业布局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的核心就是:将沿海地区的工业向西部转移,防备敌人的入侵。
当时,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工业都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战争,沿海地区就必然是战场,工业设施很难保存下来。
那时,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要得到后方的支援。
如果后方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话,那么战争就会非常的艰难。
关于这点,苏联在卫国战争的时候曾受到非常大的教训。
苏联的领土面积非常的大,但是人口和工业主要集中在气候和环境比较好的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东的地区气候比较恶劣,人口比较稀少,也没有什么工业设施。
正是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布局,让苏联在希特勒的攻击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在德国猛烈的攻击下,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大量工业转移到发展比较差、气候比较恶劣的西伯利亚地区。
正是因为这种布局,让苏联的工业保存了下来,在卫国战争的后期,源源不断的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哈秋沙等武器,最终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64年4月,一份总参作战部提供的“我国经济布局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的战争需要”的报告中说道:我们的主要工业都分布在沿海一带的大城市,一旦发生袭击,中国沿海周边的工业基地都可能会瘫痪,我们必须加强三线的建设。
所谓的“大三线”其实就是指“大后方”。
一旦发生战争,无论是在东部、北部、南部,还是在西部,位于中部的“第三线”都可以给一线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设计了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东部沿海地区一套,西部一套。
我们以四川为例。
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到70年代,四川已建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在四川建起了以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的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全国38个重要工业部门,四川样样俱全。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包含了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中类、525个工业小类)。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中国是拥有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的。
不仅仅是工业体系,包括很多高校和研发机构都是从东部“复制”到西部的。
比如,我们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制建立“西北工业大学”;将“上海交通大学”复制建立“西安交通大学”;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复制建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全部都是两套!
隐形战机J20是成飞设计的,隐形战机J31是沈飞设计的。
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央文件在20年后再给西部大开放提出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原因: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国内的形势是什么?
东部和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虽然西方地区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东部差距比较大,所以必须要协调发展。
另外,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一些中低端制造已经已经难以承受,开始向其它国家转移。为了保留中低端制造业,我们必须要向人工成本比较低的西部转移。
这样,不仅能促进西部的发展,也不会像美国、日本那样丢掉了中低端制造,导致产业“空心化”:中低端制造利润虽然低,但是能养活大量人口——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不断的喊着让制造业回归的主要原因。
国际形势是什么?
随着前总统特朗普不断的对世界打大贸易摩擦,现在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势力都非常的大,不排除大家都一起“闭关锁国”。
一旦世界逆全球化形成大势,那么中国将启动“内循环体系”——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从事高端制造,中西部从事中低端制造。
另外,随着逆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出口受阻,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瓶颈,经济形势比较差。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就必须要扩大内需。
大家都知道,基建是拉动经济发展最佳方式,一旦西部大开发再升级后,对道路、桥梁、房屋、隧道等建设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经济再保持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西部发展需要海量的工程建设。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台湾!
现在,美国为了遏制中国,无所不用其极。
我们不排除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崛起,怂恿台湾独立。
一旦台湾宣布独立,那么中国就必须要提前统一台湾。
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收复台湾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美国不敢、也无力介入台湾。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美国铤而走险的全力支持台湾,那样中国和美国就可能直接发生一场局部战争。
所以,我们也要做好东部地区工业体系可能被摧毁的最坏准备(虽然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备无患)。
这里我们顺便说下:中美之间是没有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的,因为双方都承受不起。但是,不排除在中国统一台湾的时候,美国不计代价的突破封锁,给台湾提供比较先进的常规武器,能够打到大陆的部分沿海地区。
美国是不敢给台湾提供核武器的,如果美国给台湾提供核武器,那么我们就给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等国提供核武器,甚至给沙特、非洲一些国家提供核武器……
在核武器的保护下,美国的霸权还存在吗?
用台湾来换美国的霸权,我相信只要美国还没有彻底傻掉就不会做出这种傻事。
中缅石油管线、中巴经济走廊、亚欧陆桥等都已经开始了,西部的优势已经开始逐步的显现出来。
凭借中国的建设能力,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穿山隧道直接把印度和中国链接起来。
另外,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水资源,高差非常的大,我们可以建设无限多的水电站(一层一层放水,一层一层发电),一旦电池技术取得突破,那么西部的运输费用将会大幅度的下降。
关于西部,我脑中一直有一个画面:我们把房屋建设在几千米的高山内部,这等于有了一个强大的“防护罩”,就算是原子弹也无法摧毁;在高山的内部,我们建设温室农业,无土种植;四通八达的隧道,高速磁悬浮铁路,将各个高山相互链接起来……
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西部将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阅读:
新疆,破美国海权之功的战略要地